学校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首 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张士闪教授、刘铁梁教授应邀来我院开展民俗学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8/03/30 访问次数:

3月28日—29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士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刘铁梁应邀来南京农业大学讲学。

28日下午14:00—15:30,张士闪教授在逸夫楼6041进行了题为“田野研究与知识生产:鲁中小章竹马表演与军户移民叙事”的学术讲座,由金沙js9822季中扬教授主持;接着15:50—17:00,刘铁梁教授进行了题为“对话与交流的民俗志”的学术讲座,由金沙js9822院长杨旺生教授主持。我校教务处胡燕副处长、社会学系主任戚晓明副教授、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朱志平老师以及民俗学、社会学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29日下午14:00—16:00,刘铁梁教授再次受邀于逸夫楼6047进行了题为“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庙会地域性组织类型及其叙事认同”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季中扬教授主持。民俗学、社会学研究生、旅游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嘉宾介绍

张士闪,1964年11月生于山东淄博,获山东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2001)。

2009年入选中国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基础理论、艺术民俗学,所任课程艺术民俗学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006)。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级等社科研究项目多项,先后出版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曾组织“乡民艺术与近现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2006·济南)等多个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并主编有《齐鲁民俗》等丛书。


刘铁梁,男,1946年1月生,辽宁省绥中县人。任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山东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在民俗学理论、村落民俗研究、庙会研究、民俗志、乡村民间自治组织与仪式行为、歌谣学、故事学等方面。

田野研究与知识生产

张教授分别从“西小章村马家的军户移民叙事”、“军户身份认同与小章竹马表演”、“小章竹马表演的社会意义”“田野研究:日常生活的的微政治视角”四个方面详细的讲述了小章竹马表演背后的功能与意义。

在讨论过程中,张教授还通过几个田野调查的举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的一些资料获取的技巧和方法。季中扬教授为此次讲座作了精彩总结。

对话与交流的民俗志

刘教授主要从“实证的民俗志到对话与交流的民俗志”、“集体叙事与个人叙事的民俗志”两个大的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刘教授讲述了从实证的民俗志到对话交流的民俗志的研究发展过程。然后对中国民俗学“日常交流与实践方式”的提出进行了正名。另外,刘教授认为应该对中国民俗学为什么没有对以文学和文本为研究中心的学术理念进行强烈反思。在讨论阶段,刘教授对于一些已经成为展览品的民俗实践在当代是否有研究意义这一问题进行了自我观点的阐述。讲座最后在杨旺生教授的主持之下顺利结束。


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庙会地域性组织类型及其叙事认同

刘教授围绕“民俗宗教”、“实践模式”“庙会地域性组织类型”、“身份认同”等关键词做了详细讲述,意蕴深远,发人深省。

首先,刘教授着重对“民俗宗教”做了详细的介绍。随后,刘教授对什么是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进行了论述,并且通过几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了“模式”一词,即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对待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模式。最后,刘教授还对庙会的时空类型进行总结。讨论阶段,刘教授回答了有关乡土社会中随着神圣空间的压缩庙会实践的衰落问题以及庙会打造成旅游景观,走向旅游产业化的相关问题。季中扬教授进行了精彩的总结,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图片均来自马海娅)

编辑:路行康泽南